玻璃行业,尤其是平板玻璃一直是我国工业污染控制的重点对象。
这是由于玻璃炉窖在熔化材料时会排放出大量废气,含SO2、NOx、烟尘等,成分较为复杂,既污染大气环境,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。
在各地严控“两高”的基调下,如何妥善处理好玻璃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一方面,玻璃行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大气污染物排放**标准,且现行各标准中部分污染物限值宽松,缺少对VOCs、颗粒物的要求,经过一段时间的工艺升级,已不能对当下的玻璃行业形成有效约束。
例如,平板玻璃制造的大气污染排放物限值、监测和监控要求参考《平板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,该标准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,其中并没有提到VOCs限值及测定方法。不过在玻璃生产的调漆、喷漆、烘干、烤花工序、烘干工序、拉丝工序等环节,均会有VOCs逸出,如不能进行有效管控,势必会造成空气污染。
另一方面,玻璃生产的废气处理主要采取“除尘+脱硝+脱硫”和“脱硝+除尘+脱硫”两种方案,但是处理效果好、效率高的脱硫技术有较高的门槛,国内在现阶段仍需要加强投入,解决脱硫后污染物的回收程度不高、自动化控制水平不够的困境。
此前,生态环境部组织各研究院、各协会共同编制了《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,于2021年7月份送审通过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该标准结合当前玻璃生产工艺和治理水平,确定了更为合理的排放限值,其中特别增加VOCs控制要求,正式施行后,将进一步规范玻璃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。
有关资料显示,下一阶段,玻璃行业的废气处理将重点从源头做起,推行清洁生产、循环经济,将治理工程纳入整个生产系统。
这也就意味着,随着排放标准加严,玻璃制造企业一是会优先选择含硫量更低的清洁燃料,如天然气,逐步淘汰重油、煤焦油等,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;二是要构建污染物自动监测网,防治出现泄露、逸散等情况;三是会采用更为清洁的生产方式,如纯氧燃烧、分级燃烧等,减少炉窖内污染物的初始浓度;四是要选择定制化方案,及与生产规模、工艺配套的废气处理设备。
因此,对玻璃生产商来说,提前布局好废气处理网络,避免出现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的情况,以应对日渐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标准,将成为行业内默认的规则。